就目前而言很多創業者與企業的管理者并不是財務出身,甚至于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研究財務報表,那么在公司出現了有關財務的問題應該怎么辦呢?
很多企業一開始發展比較小的時候,還不太重視財務的問題,但一旦經過多年的創業、發展,擺脫了溫飽危機,步入高速發展階段后,隨著市場占有率突增,投資人紛至沓來。此時,也恰是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的時候,特別是互聯網新興企業。
這個時候,當投資人安排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進行審計時卻發現:企業的財務根本無法審計,因為財務完全脫離業務實質而“自成一派”。
很多企業在發展之初都是找代理公司記賬,其目的僅僅是為了應付稅務檢查。代理公司完全不了解企業的業務實質,更別說用財務語言記錄業務發展了。
如果財務不能真實表達業務的實質,投資人最擔心的事情一定會發生:資金投入后,是不是真的能用到最初承諾的地方?資金投入后,是否真的安全?資金投入后,是否能夠確定投資人在公司的投資地位?
這些問題的判斷從哪里來?其實這些都依賴于企業健全的財務記錄。
老板和管理者必須了解財務上的幾個關鍵點,來解決日常面臨的大多數問題。會計準則雖然復雜,但也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制定的。在企業中,沒有人能比一個老板更了解現實。也就是說,會計準則也好,會計報表也罷,只是反映了現實的情況。真正的管理實質,還是要回歸到現實中。
每個生意人的腦子里,都有一個比財務專家更精明透徹的財務管理,只是其中少了一點理論和歸納,而財務恰恰就是提供這種歸納總結和通用性理解的平臺。老板和管理者掌握必須的關鍵財務知識,其實就是要掌握非常實用的那幾個點。掌握了這幾個點,對財務的理解基本上就可以超過很多學財務的專業人員,就能擺脫財務枯燥乏味的窘困,輕松開啟掌握財務管理實質的大門。
想想看,如果企業的財務連審計都無法進場,投資人怎么敢把大額資金投進一個完全沒有財務管理、完全沒有資金管控的組織中?
對于大多數企業的老板而言都必定是業務方面的能手,能抓住市場從用戶體驗入手滿足需求,從而占領細分市場。但是其大多數對于財務體系的建設并不是很重視,這叫導致了企業未來發展的隱患。隨著企業的發展、壯大,肯定會遇到資金問題,也許還會考慮上市或到新三板掛牌,同樣也需要面對審計,需要財務能夠記錄業務實質。如果企業依然是業務、財務“兩張皮”,那么企業只能萎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,無法跨入更大的平臺。